什么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病程超过6个月。全球约2.96亿人携带HBV,中国是乙肝中高流行区。
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血液(如共用针具)、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
高危人群:未接种疫苗者、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医务人员等。
危害与症状
慢性乙肝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早期常无症状,被称为“沉默的疾病”。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晚期可能出现黄疸、腹水。
诊断与治疗
筛查:通过乙肝两对半、HBV-DNA、肝功能等检查确诊。
抗病毒治疗:口服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可长期抑制病毒,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目标:控制病情,延缓肝纤维化,降低肝癌风险。
预防措施
1. 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手段,新生儿需按0-1-6月程序接种。
2. 阻断母婴传播:乙肝妈妈孕期需监测病毒量,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3. 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确保医疗器械消毒,安全性行为。
误区澄清
日常接触不传染:共餐、拥抱、咳嗽不会传播乙肝。
携带者≠患者: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正常,可能无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
呼吁
早筛查、早管理!乙肝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正常生活、工作,消除歧视,科学防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