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9日,是第3个“中国医师节”!
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2020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2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卫健委慢阻肺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内蒙古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孙德俊教授榜上有名,荣获第12届“中国医师奖”,也是内蒙古地区唯一获得本届该奖项的医师。
“中国医师节”是继教师节、记者节、护士节之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第4个行业性专属节日。它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国339万执业注册医师和90多万乡村医生的关怀和激励,是倡导全社会尊医重卫的有力举措。
“中国医师奖”是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经国家卫健委批准设立的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自2003年正式设立以来,得到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和各地医师协会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中国医师奖”的获得者均为中国医师的杰出代表,是广大医师学习的优秀榜样,在医师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模范和精神引领作用,获奖医师的事迹在全社会和全国医师队伍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中国医师奖评选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的评选程序进行。为体现医师奖与医学科技奖的区别,在全面掌握评选条件前提下更加注重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的考查。第12届“中国医师奖”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获奖者80名,获奖医师的产生,经全国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总部后勤部卫生部、各地方医师协会、各医疗机构评选推荐,中国医师协会评审委员会评定,并进行网上公示。
孙德俊教授凭借其在卫生健康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和自治区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作为一名呼吸医师,他扎根边疆三十余载,行医路不忘初心情系杏林,甘之如饴,如痴如醉。作为内蒙古呼吸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直致力于呼吸疾病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医者执着的抉择,深刻地诠释着坚守的内涵,在践行“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漫漫长路上默默探索,风雨无阻,执着护佑着草原儿女的生命健康。
他带领呼吸团队历时6年建立了国内首个以蒙古族为主,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北方汉族人群呼吸疾病生物标本库,标本累计10万余份,为我国蒙古族以及北方汉族人群呼吸疾病个体化诊治提供丰富的病例储备。他积极倡导推进200余家内蒙古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开发网络,整合资源,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积极开展医疗科技成果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向基层推广应用,使全区呼吸系统疾病整体诊疗水平持续提升。他坚持开办内蒙古地区首家正规专科戒烟门诊,为困难戒烟者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制定药物、行为一体的干预治疗方案。而今,已步花甲之年的孙德俊,为了推进呼吸与危重症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突破呼吸学科发展壁垒,他辗转区内多地,力求在内蒙古“做强一个科室,带动一家医院”,为老百姓谋福祉……他是这样践行的,也是这样倡导的,还是这样坚持的,作为医者,他以对事业无限热忱的追求,为更多的社会群众带来健康的希冀。他是草原医路上的先行使者,就像一座屹立的灯塔,其光芒温暖而隽永,照耀着越来越多寻觅光明的人们,带给那些枯萎的生命以五彩斑斓的希望。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孙德俊作为包头地区医疗专家组长,创造了当地令人瞩目的抗“疫”奇迹。17年后,当新冠病毒席卷全国,作为学术权威和首席专家,他再次临危受命担起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长的重任,带领自治区专家团队积极迎战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
1月25日,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截止目前的200多天里,他带领自治区专家组成员一直守候在内蒙古远程医疗中心,雷打不动,每日逐一对全区确诊、疑似的新冠病例进行着一次次特殊的“面对面查房”,权威地指导内蒙古全区定点收治医院的救治工作,充分发挥着“定盘星”的主心骨作用。他每日坚持24小时“全时在线”,“无缝”开展医疗指导,最多一天曾会诊105名患者。不仅如此,他还肩负着区内优质医疗资源的协调调配。为了提高治愈率,作为专家组长,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最严格的内蒙古方案,紧紧把牢区内新冠病例出院和离院的标准。
3月下旬以来,随着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他带领专家组又将工作重心转入到对入境人员的救治及排查工作中,实现了患者“零死亡”的重大目标,成功救治数名新冠境外输入危重症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党办王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