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联合病房的走廊,张大爷(化名)步伐轻快连说话都带着一股中气十足的劲儿,谁能想到,就在一个月前,这位62岁的老人走几步就喘夜里睡觉憋醒,被长达四年的"气短"折磨得苦不堪言。如今一场高难度的心脏"大修"手术让他重获畅快呼吸的自由!
气短如影随形 心脏拉响警报
四年来,张大爷一直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气不够用"成了常态。稍微活动几步,就喘得厉害,夜里睡觉也常被憋醒。近一个月,情况更是急转直下,连安静坐着都觉得呼吸困难。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后,心脏联合病房团队迅速展开精密检查。心脏彩超结果令人揪心——二尖瓣的后叶脱垂了,导致关闭不全,血液严重倒流(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射血分数异常——射血分数相当于表示心脏"发动机"的功率,张大爷射血分数(EF值)只有44%(正常应>50%)。左心室增大——"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左心室被撑大了,直径达63mm,表明心脏已不堪重负,长期超负荷工作。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更揭示供应心脏最关键区域血液的前降支和对角支,都出现了重度狭窄!意味着心肌随时可能因缺血而罢工。另外张大爷还患有多年房颤,更大大增加了中风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可显著降低脏器损伤风险。多重危机!病情复杂且危重,手术迫在眉睫。
"三合一"方案力挽狂澜
面对如此棘手的复杂病例,团队考虑,单一手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传统分次手术风险又极高。于是团队反复研讨,基于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团队为张大爷量身定制了一个"一箭三雕"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1.精细修复心脏"阀门":二尖瓣成形术。不是简单置换,而是精心修复他自身脱垂的后叶瓣膜,恢复其正常开闭功能,消除血液倒流。这要求术者具备极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解剖经验。
2.疏通生命"补给线":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用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在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对角支区域架起"新桥",绕过堵塞段,确保心肌获得充足的血氧供应。
3.消除房颤"致命"隐患:同时巧妙地利用手术入路,实施“左心耳缝闭术”。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血栓最易形成的"窝点",将其缝闭,能从根本上显著降低患者未来发生中风的风险。
这种同期联合手术,对患者来说创伤是一次性的,避免了多次开胸的风险;对医生团队来说,则是对技术、协作和围术期管理的极限挑战。它要求心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等多学科无缝衔接,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
方案确定后,团队先为张大爷进行了药物调整,优化他的心脏功能状态,为即将到来的"大考"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妙手回春 "发动机"强劲重生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由李建强副主任医师主刀,团队通力协作,这场高难度的"心脏保卫战"在无影灯下紧张而有序地展开。手术团队凭借精湛技艺和默契配合,成功完成了“二尖瓣成形、冠脉搭桥、左心耳缝闭”三合一手术。
康复的奇迹在数据上清晰可见:
心脏更有力了!复查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EF值)从术前的44%提升至58%,心脏泵血功能显著恢复!
心脏"瘦身"了!过度扩张、疲惫不堪的左心室,直径从63mm成功回缩到54mm,心脏形态趋向正常!
症状消失了!最让张大爷高兴的是,折磨他四年的气短症状消失了!他终于可以自由地深呼吸,顺畅地行走,安稳地睡眠。
"感觉像换了颗年轻的心脏!以前喘不上气,现在走路、上楼都轻松多了,胸口那块大石头终于搬走了!"张大爷激动地分享着重获新生的喜悦。
以患者为中心
张大爷的成功救治,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联合病房处理复杂、危重心脏病实力的一个缩影。面对同时患有严重瓣膜病、冠心病、房颤等多重心脏问题的患者,团队勇于挑战技术高峰,坚持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策略,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