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龄且血管条件差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开胸手术风险巨大,传统微创路径也困难重重。怎么办?我院心血管外科李浩杰团队勇闯技术“无人区”,成功为一位82岁复杂病情老人实施高难度微创换“心门”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高龄、高危、入路困难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一个月前,82岁的张大爷(化名)开始频繁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气,晚上睡觉有时甚至需要坐起来才能呼吸,双脚也出现了浮肿。到医院一检查,心脏彩超结果让家人揪心不已,老人心脏的“大门”——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反流),同时合并轻度狭窄,心脏已经增大,功能明显下降。更棘手的是,张大爷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以及双侧髂总动脉都发现了多发钙化(血管壁硬化像石头一样)。这意味着常规开胸手术创伤大,老人身体难以承受。常规经腿(股动脉)微创换瓣(TAVI),钙化狭窄的血管就像“崎岖山路”,输送器械根本无法安全通过。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我院心血管外科李浩杰教授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专家胡晓鹏,进行了详尽的心脏CT评估和反复讨论。最终,决定迎“尖”而上,采用一项尖端微创技术——经心尖入路TAVI手术。
健康科普 | 什么是“经心尖入路TAVI”?
简单说,就是在患者左侧肋骨间开一个约4-5厘米的小切口,器械直接通过心脏尖部这个“最短路径”进入,精准定位并植入人工瓣膜。这完全避开了钙化严重的下肢和胸主动脉血管,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技术突破:微创介入技术精准扩“心门”
张大爷的主动脉瓣环较大(24.1mm),且心脏呈“横位”(角度达61°),这对人工瓣膜的精准放置和稳定固定提出了极高要求。团队选择了一种特殊的介入瓣膜(J-VALVE),其独特优势在于拥有三个可活动的“智能定位件”。
术中,在团队李建强、苏敏的精细操作下,这三个定位件如同灵活的“导航臂”,成功探入并稳稳“坐”在主动脉瓣根部(窦底),为人工瓣膜提供了强有力的锚定支撑。即使在心脏横位、瓣环较大的复杂情况下,也能确保瓣膜位置精准、不移位。 手术全程在影像引导和临时起搏保障下进行。瓣膜定位准确后,逐步释放,并用小球囊进行后扩张,确保瓣膜形态完美。手术时间得到有效控制,造影显示新植入的“心门”位置完美,开合良好,几乎没有返流。术后患者舒张压即刻回升——这是瓣膜关闭功能恢复的直接证明。
李浩杰教授介绍,本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在处理高龄、高危、血管条件极差的复杂心脏瓣膜病方面具备了高水平的微创诊疗能力。特别是对于像张大爷这样,无法耐受开胸手术且传统微创路径受阻的患者,“经心尖入路TAVI”结合具有优异定位锚定功能的特殊介入瓣膜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随着医学技术进步,高龄、高危、复杂病情已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区。我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前沿,不断挑战技术难关,力求为更多难以承受传统手术风险的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新方案,守护生命的律动。